《蕈菌分类学》由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主编,李玉、庄剑云主审,由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赋序。
本教材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大型真菌(蕈菌)的分类研究成果,是一本传统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分类学教材。全书共51万字,由总论和专论两大部分组成,总论介绍蕈菌分类学基础,包括绪论、蕈菌的基本特征、蕈菌的物种与命名、蕈菌拉丁文基础、蕈菌生物多样性及保育等5 章;专论重点介绍中国蕈菌主要类群,包括子囊菌类蕈菌、胶质菌类蕈菌、伞菌类蕈菌、牛肝菌类蕈菌、腹菌类蕈菌、多孔菌类蕈菌、红菇类蕈菌等7 章。全书介绍了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25目100科近300属蕈菌的分类学特征,代表种附有特征线条图和蕈菌高清图片二维码,以供读者学习、鉴赏。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学、林学、农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供从事食用菌、自然保护的工作者及广大蘑菇爱好者阅读。
在真核生物的第三世界中,真菌是其最主要的类群。而在真菌中有一类最为人类熟知的家族,“肉眼可见、徒手可採”(“Large enough to be seen with the naked eye and to be picked by hand”—Dictionary of Fungi)的一类,即蘑菇,文人们雅称其为蕈菌。在中国的古籍中多将木生者称为“蕈”,土生者谓之“菌”,但许多百姓对“蕈”字并不熟悉也时有错认,对“菌”字倒是熟悉但与老祖宗当初发明“菌”字的本意相去甚远了!菌:从艸从囷,囷指“廪之圆者”即圆顶的粮仓,显然与“mushroom”“キノコ”“pilze”是同一个东西。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蕈菌与其他生物相伴亿万年,在人类出现后的数千年中,人们从认知、采食、驯养到利用,使其中相当数量的种类也像其他某些动、植物一样伴随着渐进的文明进入人类的生活圈。被驯化成功的动物成为家禽家畜,植物成为庄稼、果蔬,而这一类因其与植物有相近相似而被认知、被发掘、被利用的历程,称为菌类作物(mushroom crop)。20 年前吉林农业大学率先在国内组建了菌类作物专业并相继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具科学前沿水平的研究平台,与之相匹配、相适应并且也是教学实践中急需的是一套完整的教材!在这一教学体系中,认知菌类是基础中的基础!也就是最常说的解释:它是谁?归谁?谁和谁是什么关系的《蕈菌分类学》。
图力古尔教授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学业后即留在此平台成长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担当分类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这本教材凝集着他和几代学人的心血和汗水。从最初的油印本到校内试用教材,谓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正式“出阁”面世,相信会得到更多业内人士的不吝赐教。对我国的菌物学,对菌类作物学、对菌类作物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对菌类作物专业的教材建设是件真正功德无量、可以惠及后人的首善之举!
付梓之前有幸先睹为快并受命写上几句,匆匆间形成以上数言,一是对这项教材建设工作的肯定,对作者十年艰苦不寻常的首肯!再就是希望有志献身菌物事业、有志在菌类作物学这片肥田沃土上不为“时髦”学科领域的诱惑所动、辛勤耕耘的青年学子们,沉下心来,一往直前,取得佳绩!
李玉
中国工程院 院士
2018年元月
前 言
蕈菌,即蘑菇,生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说起蘑菇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长在田边地头的田头菇,生于房前屋后的狗尿苔(鬼伞),雨后出现在草地上的马粪包(马勃),或者是菜市场上看到的平菇、香菇、猴头等。
260 多年前,瑞典生物学家把地球上的生物划分为两大类,即动物和植物。这位生物学家便是大名鼎鼎的分类学大师林奈,他所提出的是生物的“两界系统”,即生物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分界的依据大致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动者为动物,静者为植物。他在巨著《植物种志》中又把植物界分为 24 纲,分纲的主要依据是花部的形态及其数目。
没有花的植物,如苔藓、地衣、蕨类和蘑菇统统放在了最后一纲——第 24 纲中,由于这些植物与众不同,不开花,不结种子,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后来又称为“孢子植物”或“隐花植物”。尽管如此,略加分析即可发现这些植物也不是“同类”的,苔藓和蕨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即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碳水化合物,而地衣和蘑菇则不然,它们并没有叶绿体,是非绿色植物(有时呈现绿色是由于含色素类物质),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自身不能制造养分,所以只能靠腐生、寄生或共生方式生活。林奈之后的科学家把这类生物归结为“真菌”或“菌物”。
据预测,世界上的真菌或菌物种数达 150 万种或更多,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其中只有 0.5%的物种被人类所认识和记载。习惯上把真菌中个体比较大的叫作“大型真菌”或“蕈菌”,俗称“蘑菇”。狭义的蘑菇概念在分类学上可以是一类(伞菌类,包括蘑菇目 Agaricales、牛肝菌目 Boletales、红菇目 Russulales 等)、一纲(蘑菇纲 Agaricomycetes)、一目(蘑菇目Agaricales)、一科(蘑菇科 Agaricaceae)、一属(蘑菇属 Agaricus)或一种(蘑菇Agaricuscampestris)。广义上包括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和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当中“大个儿”的类群,在我国至少有 5000 种,是本教材的主要介绍内容。实际上,从类群组成上来看,蕈菌以担子菌为主,担子菌以蘑菇纲为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蕈菌分类就等于蘑菇纲的分类。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蕈菌是分解者。在土壤表面凋落物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淀粉、几丁质等不同基质上生活着分解这些物质的各种腐生蕈菌,是它们将这些有机物降解成为植物根系可吸收利用的无机物质。因此,蕈菌既是分解者又是植物营养的贮存库和提供者。其实,有些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是从叶片生长阶段就开始的,一些真菌和细菌的侵染,致使枝叶或果实因病害而生长发育不良,落到地面后由地面上的蕈菌将它继续分解。有些幼嫩的叶肉组织也会被土壤动物所啃食,只剩下难分解的部分,留给蕈菌来分解。假设没有真菌(蕈菌),那么动植物的死体和残体由谁来分解?地球环境将难以想象。
蕈菌除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分解作用以外,还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和药物来源。这些看似小小的蕈菌作为“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菌物药”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甚至有人评价它是“植物性食品的顶峰”“人类最后的食品”。香港中文大学蕈菌学家张树庭教蕈菌分类学授用“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一句 20 字的诗句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蕈菌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利用价值。蕈菌受欢迎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味,很多食用蕈菌吃起来口感好,色、香、味俱全,从而常常给人以异样的感觉。二是营养丰富,一般的食用蕈菌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纤维素)、无机元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三是食药用蕈菌具有比较全面的保健功能,过了温饱线的人们更加注意饮食的保健功能。蕈菌首先是低热能的美味食品,同时它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如降低胆固醇,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以及抗肿瘤等。如今的市场上,蕈菌保健食品或药品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了。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蕈菌的利用意识的增强,以往在生物学或植物学、微生物学教材中与真菌、蕈菌有关的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无论对于食用蕈菌的引种驯化还是药用蕈菌的开发利用抑或是有毒蕈菌的鉴别,人们都需要一本教材来识别和学习。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学科发展,对包括蕈菌在内的菌物已逐渐从植物分出并成立独立的学科,在我国一些农业大学已经设立与菌物有关的本科专业,但是也苦于缺乏教材。鉴于上述,编者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本教材来弥补空缺。
本教材力争汲取国内外蕈菌分类研究新成果,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蕈菌各类群及其主要特征,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多彩而神秘的蕈菌世界。本教材由 12 章组成,分别为第一章绪论(图力古尔编写),第二章蕈菌的基本特征(图力古尔、田恩静、陈今朝、何建清编写),第三章蕈菌的物种与命名(图力古尔、黄福常、郑晓慧编写),第四章菌物拉丁文基础(图力古尔、田恩静编写),第五章蕈菌生物多样性及保育(图力古尔、刘宇编写),第六至十二章介绍蕈菌各主要类群(伞菌类由图力古尔编写,多孔菌类由崔宝凯编写,腹菌类由范黎编写,牛肝菌类由曾念开编写,子囊菌类由余知和编写,珊瑚菌类由张平编写,鸡油菌、胶质菌等其他类由谢占玲、林文飞、周巍编写)。全书由图力古尔统稿,由李玉院士和庄剑云研究员终审。电镜照片和蕈菌原生态图片由图力古尔拍照并提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紧、缺乏经验等因素,本教材中还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但编者相信通过编写团队的努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能使本教材成为蕈菌初学者的良师益友!感谢编写过程中提供底特律和提出宝贵意见的分类界朋友
值得指出的是,近十年来蕈菌分类研究日渐受到重视,成果越来越多,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整和系统地捕捉其动态,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加入,使蕈菌名称及系统地位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在这种学术气氛异常活跃的时代编写一本体系、内容相对稳定的教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身处于激励新一代蕈菌学家的时代总感责任重大,因此编写本教材为青年学生提供一本蕈菌知识读物,为他们的日后成长甘愿充当一块铺路石!
编 者
2017 年 9 月
评论晒单